孩子持续发热,警惕小儿“冠心病”-欧洲杯足球平台

2017-12-12 16:11
|
孩子持续发热,警惕小儿“冠心病”
»

导语

为推进“健康福建2030”建设,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卫生报社等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福建”杯暨第二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征文比赛。本次大赛收到近200篇科普文章,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家住福清市的上班族周敏女士这几天可急坏了,她的孩子刚满2岁,已经反复发热6天,期间带孩子就诊社区诊所,可体温总是反复,就是退不下来。除了发热外,孩子还出现了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全身红色皮疹等表现。于是周敏立即带孩子来到医院儿科就诊,门诊医生了解孩子的病情后,发现孩子的颈部淋巴结出现肿大,考虑孩子所患疾病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经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冠状动脉已经增宽,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住院后,立即给孩子应用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经治疗后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让家长不解的是,她的孩子平时体质挺好的,很少生病,怎么会突然得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川崎病一旦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则被称为小儿冠心病。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 严重的可发生冠脉狭窄或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
持续发热,需警惕5大表现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尤其是经过抗感染治疗后仍有发热且超过5天,作为家长需警惕孩子是否还有以下表现:

1、发热后2~4天,出现以躯干、四肢为主的弥漫性充血性红斑,以前胸、后背最为多见,面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一般来讲,这种皮疹大约持续4~5天后才消退。

2、发热后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唇潮红如樱桃,并口唇干裂、出血,口腔粘膜充血,舌头发红,可见芒刺,好似杨梅。

4、病初(1~9天),手指和足趾肿胀、发硬,手和脚的掌面发红。当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时(9~21天),出现沿手指和脚趾端指甲床大片脱皮,有的宝宝肛门周围的皮肤也出现脱皮,这是川崎病的特征性变化。

5、在颈部可触摸到肿大的非化脓性淋巴结,约蚕豆大小。

»
预后如何,心脏彩超说了算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大多发生于病程2~3周,冠状动脉炎多致冠状动脉扩张(30%~50%),其中一部分发展为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若冠状动脉瘤持续存在,可发展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肌梗死等,少数发生瘤体破裂而导致死亡。临床上怀疑川崎病时,心脏彩超是必做检查。如果发现心脏受累,即使体温正常,已经出院,也需要继续用药,且定期来医院复查。

»
定期随访,将治疗进行到底

出院不代表治疗的终止。川崎病的治疗既包括医院治疗,也包括已经出院后的家庭治疗,所以出院后需遵嘱用药,并且定期去医院复查。一般来说,无心脏受累(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孩子,可以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来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如果心脏已经受累,需按医生指定的时间去医院复查。

»
川崎病危害大,预防感染很重要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呢?尽管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显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与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所以,家长应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作者:李政

单位:福州总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