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不可迷信“高大上”-欧洲杯足球平台

2017-12-12 16:29
|
看医生不可迷信“高大上”
»

导语

为推进“健康福建2030”建设,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卫生报社等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福建”杯暨第二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征文比赛。本次大赛收到近200篇科普文章,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核心提示:市民就医知识匮乏且就医行为存在较多误区,是导致医疗负担过重、医患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如何选择医院、医生,如何做好就诊前的准备、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都是值得学习的课题。

就医不可比拼“土豪”
.
.
.
.
.
.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不管所患疾病是轻是重、是缓是急,一说看病就非得挤到三甲医院或有名的专科医院去,甚至千里迢迢赶往上海或北京就医。这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就医行为,带来了不必要的舟车劳顿,增加了经济负担,还要承担旅途上病情变化的风险,同时导致大医院过分拥挤。

我们国家把医院分为一、二、三级,其目的是为了分工:普通的小毛病宜去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就诊,需要完善的设备进行辅助诊治的去二级医院(通常为县级医院)处理,复杂的专科病人去三级医院(通常为地市级及以上医院)就诊。

常见病和多发病去一级或二级医院就诊,可避免门诊挂号难、等候时间长、医患者沟通时间少等问题,还可享受较高的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费用报销水平,省钱又省时。

“走马灯”换医生会误事
.
.
.
.
.
.

有的患者急于把病治好,让a医院的张大夫看了两天,感觉效果不满意,便转去找b医院的王大夫;王大夫要求做的辅助检查报告单还没拿到,听说c医院的李大夫不错,便又去找李大夫;李大夫开的药还没吃完,又找上了陈大夫......

生活中,确实有“最后的医生是最好的医生”的现象,但多数是因为前面接诊的几位医生做了不少检查,并尝试过一些治疗方案,后面的医生根据前面的检查和治疗效果,稍作分析就能做出正确诊断。或者,经过前面几位医生的诊治,病情已经开始好转,最后接诊的那位医生,只要稍作治疗,就可以收到“神奇”的疗效。

疾病的发生、发展、缓解和痊愈需要一个过程,有的疾病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痊愈。患者就诊的过程,就是和医生交朋友、互相了解的过程,随意更换医院和医生,导致医生对患者的情况难于做深入的了解,可能使其既浪费了金钱和时间,又耽误了诊治。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最好有固定的医生,以方便医生熟悉其病情,发现潜在的疾病,避免重复检查和开药。(推荐阅读:)

老病历也是宝
.
.
.
.
.
.

去医院看病买一本新病历花不了几毛钱,所以有的人常为了省麻烦而不愿意带上旧的病历本,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同一个人身上罹患的各种疾病,往往存在某种联系,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疾病,其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把既往的病历本等诊疗手册以及生化、心电图、胸片等各种辅助检查资料带给医生看,可帮助他了解以前发生的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方法、用药,对于本次诊断、治疗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以,平常要注意保存好自己的各种诊疗资料,还要记录自己曾使用的药物、用药剂量、持续时间、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就诊前还应先梳理一下病情:这次是哪里感到不舒服、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好转、是否已采取过治疗措施、吃过哪些药、这次出现的症状以前是否曾出现过、曾得过什么病、做过哪些手术、家里是否有其他亲属出现过相同表现等......清晰准确、主次分明地描述病情,能帮助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你关心的关键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作者:陈炜卿

单位: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2017-12-15 17:14:33更新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