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推进“健康福建2030”建设,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卫生报社等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福建”杯暨第二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征文比赛。本次大赛收到近200篇科普文章,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前几天和微信群里的病友们谈到了怎么做才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呢?我们当时的回答很笼统,病友依从性好的一般疗效比较好,反之,依从性不好的一般疗效就差。肯定有人想说,什么是依从性好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北宋诗人苏轼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形象特生动,和红楼梦里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和大家分享下我们医生眼中的“聪明”病人。
一是自行减药、停药型:我觉得现在挺舒服的,就自己把药减了,刚停药,我怕药吃久了有副作用。
二是副作用恐慌型:医生,我看了说明书,这个药副作用太大了,我不吃了。——没关系,这个副作用对你影响不大。——不要了,医生,我还是不吃了。你千万不要给我开!
三是副作用焦虑型:医生,我用了这个激素,血糖、血压都控制不好了,可怎么办啊?这个药副作用那么大,我可不可以不用啊?——没关系,短期用很安全的,血糖、血压可以慢慢调整。——怎么血糖老高起来呀?怎么血压也高了?血糖控制不下去可怎么办呀?
四是道听途说型:我听人说,吃xx对我的病情好,而且没有副作用,我就买来吃了;我听人说,长期吃xx对身体伤害很大,多吃不好,我就不吃了;我听人说,那个xx的土方非常灵,我就去买了;我听人说......
五是一试定终身:我找那个xx主任看过,给我开了药,吃了2天,感觉没效果,我就把药扔掉了。有人给我介绍偏方,我就去了,吃了刚开始效果挺好,后来就不行了,越来越严重......
六是自学成医型:我对着百度看,觉得我是xx病,然后按照网上说的去买药吃。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就来找你看看。
不必太对号入座。这里是我做的简单分类,享有个人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的版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来做个点评:
第一种类型:会讲这话,肯定是有落在我们手上了,复发了!
第二种类型:病人不喜欢副作用,医生也是。
第三种类型:有些副作用不得不承受,医生觉得你受得了才会给你用,谁也不想说那么多话做解释,还要被误会。
第四种类型:这种人太“聪明”了。有相当部分是不会轻易回头的。
第五种类型:这种人多见,但大多没有执念,好好说,会明白的。
第六种类型:相当部分很“聪明”,尤其是尝过甜头的。第四种类型口中“别人”很多是此型。多数是一知半解的文化人,经验告诉我,很难纠正。
“聪明人”肯定不服气!“你医生了不起啊!很多东西是医学没法解释的,你知道吗?!” 一下子被说到点子上了。我们所推荐的还真不是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有深刻的探讨,我就记个大概,就不拿出来秀了。)这个相对真理是指南,来自目前全世界最顶尖专家的推荐意见和临床经验,也许有不足,但肯定是把握最大获益最多的方案。也许有人要说,有人尝试偏方也能获得较好效果,甚至比你医生开的药还好! 在福建做保安一个月挣到两千块钱和花两块钱买彩票中到两千块钱,哪个机会大些呢?对人的健康而言,下的赌注是否太大了些呢? 我的推荐是:做个大智若愚的病人。找个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规律就诊。遇到疗效不好,不急着找药的麻烦,不急着换医生,多和自己的医生沟通,让医生给建议。信任是医生努力的强大动力。
既然不懂,何须“聪明”?
作者:俞建钰 林星
单位:福清市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